在台灣,將陽台改為室內使用(例如納入客廳、餐廳、書房、臥室)確實存在法律限制與結構風險。
一、依《建築法》,陽台屬「附屬建築物」
根據台灣《建築技術規則》第七條,陽台不得作為室內居住或使用空間,也不得任意加蓋、封閉、變更使用。 若將陽台打通納入室內使用,屬於變更建築使用用途,依法屬「違建」行為。也就是說,陽台外推的行為是屬違法,不論是搬入前就已外推的舊屋,或是自行施工外推的狀況都是不被允許的。
二、常見施工做法(但有風險)
目前許多屋主仍會將陽台打通與室內連通,例如:
拆除落地窗、地坪抬高與客廳齊平
增加木地板、安裝空調、作為書房或榻榻米區使用
這種行為在實務上普遍存在、部分建管默許,但在法律上仍屬非核准用途使用,一旦遭鄰居檢舉或主管機關抽查,有可能被認定違建需回復原狀,影響日後出售、貸款、保險、產權安全等
三、是否需要補強?
若有必要將陽台改作室內使用,應留意以下結構與安全面:
1.是否為「懸挑陽台」(或稱外陽台或凸陽台)?
→ 懸挑結構(無下方支撐)負重有限,不可加鋪石材地坪、隔間牆或重家具。 → 若作為書房、收納櫃區,建議使用輕質材料並避開載重集中的設計。
2.需進行結構補強評估 → 委託建築師或結構技師評估樓板承載力,必要時進行補強或避開重物堆放。
3.水電排管需重新規劃 → 陽台通常無完整水電配置,若改為室內使用,需新增照明、插座、空調管線等。
四、若希望合法改造,建議作法為:
與設計師或建築師配合,評估是否能提出變更使用申請(實務上困難,僅適用於少數特殊案件),
將陽台維持原貌但以視覺設計弱化分界(如加玻璃滑門、設計櫃體、設置室內窗等)
不封閉、不抬高、保持「半戶外空間」感,設計上融入卻形式上保留
確認大樓社區與法規限制,全案規劃防水、隔熱、窗體氣密與使用機能
「陽台外推」不只是加個窗這麼簡單,是一次關於空間價值、安全保障與合法性的多重挑戰,除了建築結構安全外,更需要考量人身安全,如遇到突如其來的災害時,陽台可以作為緊急逃生出口,也是等待救援的最佳地點,而陽台外推後可能導致地震、火災發生時難以即時破窗逃生,若未經評估就貿然施工,卻可能埋下未來的大麻煩。
門窗老舊卡住,不僅可以更新,而且強烈建議更換,因為這類問題常與結構變形、五金老化、防水失效或氣密不良有關,若不處理,將長期影響安全性、使用便利性、隔音隔熱效果,甚至影響整體居住品質。
為什麼門窗會卡住、難推?
常見原因包括:
鋁窗老化變形、軌道磨損、五金鬆脫
木門吸濕膨脹或鉸鏈鏽蝕
鋁窗密合度下降,導致滲水、漏風
落塵堆積、軌道變形、結構下陷導致滑動異常
常見更換類型與做法? ✅ 鋁窗更換
換成新式氣密窗(改善隔音、防水、節能)
可選單拉窗、橫拉窗、推開窗、上懸窗等形式
搭配Low-E玻璃,能有效隔熱與節能
✅ 室內木門更換
可改用系統門、鋁框門、隱藏門或磁吸門
新式門扇搭配緩衝鉸鏈,開關滑順且安靜
✅ 局部修繕(預算有限時)
換滑輪、修整窗框、重新調整鉸鏈位置
更換密封條、窗扣、把手等五金件
預算參考:
鋁窗(基本款) 約 NT$8,000~20,000/扇
氣密窗(含玻璃) 約 NT$15,000~35,000/扇
木門(基本門+安裝) 約 NT$8,000~15,000/扇
隱藏門/系統門 約 NT$12,000~25,000/扇
滑輪/鉸鏈維修 約 NT$1,000~3,000/處
📌 價格會依尺寸、樓層高低、搬運困難度與是否須打除舊框而異。
如果門窗已老舊不順、發霉漏風,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也可能成為冬冷夏熱與濕氣滲入的根源。我們可協助您評估是否需整體更換或僅做局部維修,並依照空間風格搭配適合的門窗材質與樣式。若您願意提供現場照片或窗型尺寸,我們樂意免費協助初步評估與建議。
這是一個住在集合住宅中常見卻讓人頭痛的問題。樓上住戶漏水不僅影響牆面、天花板、家具與電器,更長期危害結構安全與居住品質。
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行動方案與預防方式:
一、先確認漏水原因與責任歸屬
樓上漏水的常見來源包括:
浴室防水層破損、地坪積水
洗衣機或水管接頭鬆脫
水塔或管道間滲漏
冷氣排水系統設計不良
外牆裂縫導致雨水倒灌(尤在頂樓)
📌 處理第一步:
拍照/錄影記錄滲水時間、位置與狀況
與樓上住戶友善溝通,尋求合意協助
必要時聯繫管委會協助勘查與溝通
二、可採取的處理方式
1. 專業漏水檢測
委託具經驗的漏水檢測廠商進行色水測試、熱成像、壓力測試或煙霧測試等,找出源頭。
檢測報告可做為日後修繕責任的依據。
2. 防水補強與修復
若樓上願配合,可重做浴室防水層、排水坡度或水管更新。
若對方不配合,可尋求管委會仲裁,或依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第15條聲請報修並請求分攤費用。
3. 法律與保險機制輔助
若造成損害嚴重,可委請第三方公正鑑定單位(如建築師、漏水鑑定公司)出具鑑定報告,作為保險申請與法律主張的依據。
有些住宅保險或火災險附有**「水災滲漏損失」**的理賠項目,可主張補償。
三、可行的處理與預防方式
雖然水從樓上來,但您仍可透過以下方式減少損害擴大:
重要家具與電器勿靠牆緊貼,尤其靠浴室牆面
使用防水塗料強化天花板抗滲能力(非根本解法,但能延緩)
天花板加裝鋁板/PVC防水天花,隔離滲水對室內損害
定期觀察天花板/牆角是否有水痕、膨脹、發霉跡象,及早處理
安裝「滴水導流管」引導固定滲水處,減少擴散
四、裝修前務必先確認樓上狀況
先與樓上住戶聯絡,確認有無過往滲漏紀錄
必要時請樓上也同時進行防水更新(可考慮一起包工)
若樓上尚未裝修,可與其協調分攤防水費用,一次解決,雙方都安心
樓上漏水,雖非你造成,但若處理不當,受害的是你自己。
我們也協助過不少老屋翻新案中遇到類似問題,從溝通協調、專業檢測到後續修繕都有完整經驗。若您願意,我們可以協助安排結構評估或推薦檢測廠商,讓您不再獨自面對滴答的煩惱。
只要格局與結構條件允許,大多數狀況都能將原本狹小的廚房改為開放式,甚至設計中島廚房。
✅小廚房變身開放式的可行條件:
1.是否能拆除隔間牆?
若非承重牆,通常可打開,改為開放或半開放式廚房
若是承重牆,可改為「拱形開口」或「玻璃隔間」增加開闊感
2.水電配置是否可移動?
水槽、爐具、冰箱的位置是否能調整,牽涉到排水管與瓦斯管的可改性
舊屋常需要重拉水電,建議與設計師討論是否同步改善動線
3.中島需求是否符合使用習慣?
中島可作為備餐台 / 吧台 / 餐桌 / 收納空間 / 工作桌
小空間中島建議做「活動式」或「半島式」(一側靠牆),避免壓縮走道
4.排煙與油煙控制有無對策?
若為熱炒型料理,可設計強效排油煙機、玻璃滑門作為機動隔間
可搭配斜背式排油煙機與升降罩,提升功能性與空間美觀度
✅ 為什麼建議改成開放式廚房?
1.視覺更開闊、空間更放大 拆除原有隔間牆,廚房與餐廳甚至客廳整合,讓空間放大一倍以上的體感。
2.動線更順暢 廚房、餐桌、冰箱、儲物、料理區一氣呵成,減少「走來走去」的動作與疲勞。
3.家人互動更密切 烹飪不再是孤獨的家務,而是可以邊料理邊聊天的共享時光。
✅ 實際設計手法(我們常用的做法):
1.拆除廚房前牆,改為L型開放廚房
2.餐桌結合中島,形成用餐+備餐合一空間
3.利用高櫃或天花吊櫃整合收納與家電(如微波爐、烘碗機)
4.做「懸空中島」或「延伸式料理台」,視覺更輕盈
5.地坪或吊燈分區,保有空間層次感但不封閉
✅ 預算參考(粗估)
拆除廚房隔間+修補 NT$20,000~40,000
中島設計+檯面+櫃體 NT$50,000~120,000
排油煙機、瓦斯水電延伸 NT$30,000~80,000
系統廚具整組更新 NT$150,000 起(視品牌與規格)
如您願意提供格局圖,我們可幫您初步判斷是否適合改為中島或開放式設計,讓想像一步步落實。
在台灣常見的老屋或新成屋中,原始格局往往存在以下問題:
空間被過度分隔,導致採光不良、通風不順
動線繞路、浪費坪效,例如廚房遠離餐廳、浴室卡在角落
收納零散、生活區與儲藏區打架,東西越住越亂
家庭成員需求變化,原格局無法因應(如增加育兒空間、遠距辦公、老年無障礙等)
✅ 調整格局動線能解決什麼問題?
走路會卡、轉身不順 → 改變動線導向、門向或家具配置
收納混亂、空間擁擠 → 整合機能櫃體、減少動線干擾
不同空間重疊干擾(如餐桌卡到走道)→ 動線重新切割
空間分配不均(主臥太大、客廳太小)→ 區域重劃、彈性運用
採光受阻、視線被擋 → 打通隔間、轉向空間軸線、引光入室
風水氣場不順(如開門見廁、樑壓床)→ 利用動線轉折、遮蔽設計、格局重整導正氣場流向
✅ 我們常用的格局優化設計手法:
1.回字型動線設計
打破死巷動線,讓各區機能互通又保有獨立性
2.以家具引導空間分區
用櫃體、沙發、餐桌等安排視覺與動線節點,取代封閉隔間牆
3.轉向空間主軸
例如沙發與客廳改為與陽台垂直、延伸視線至遠景
4.多機能區合併
客廳+書房、餐桌+中島、玄關+儲藏室等合併機能減少重複空間
5.視覺透空感提升
利用玻璃、鏡面、低矮家具、格柵語彙,創造通透感與延伸性
如您提供現有格局圖(建商圖或手繪草圖都可以),我們可根據您的圖面與生活需求,規劃更合理的空間動線方案,讓空間「小而強大、擁而不擠」。
廁所太小,是否能換位置或結合為一間,要視現場條件而定,但在專業規劃下,確實可以優化甚至重構,提升使用感受與整體空間效能。以下是幾種可能的做法與注意事項:
✅ 可以怎麼調整?
結合兩間廁所為一間大衛浴
常見於主浴+客浴間距近的格局,打通後更寬敞,可容納乾濕分離、浴缸或雙洗手台。
換位置、重拉排水
若空間允許,可將廁所移至更合理的位置(如更接近臥室或視覺隱蔽區域),但需評估排水落水頭與樓板高度是否可行。
整併浴廁與更衣室、洗衣區
將零碎機能整合,創造一體化衛浴套房(如日式乾濕三區設計),更機能、也更優雅。
📌 建議結合「通風窗位」、「採光條件」、「馬桶與門口動線」一併評估設計
✅ 廁所能不能移位?先看「排水坡度」與「樓地板高度」
台灣住宅排水通常為地排式(重力排水),必須靠「自然坡度」排出污水|
若想移動廁所(尤其馬桶),必須確認樓地板是否能抬高,讓排水管有足夠高低落差
若樓板無法打除或高度不足,馬桶排水可能會「回堵」,無法合法也無法實用
📌 洗手台或淋浴區移動較容易,馬桶移位難度最大
✅ 法規與結構限制與注意事項:
馬桶排水不可橫向超過一定長度(一般建議不超過3米),落水點太遠或樓板太薄會導致排水不順或需墊高地坪。
不可穿越樑下或在樑底鑽孔埋管,牆壁若為剪力牆或承重牆,不可任意拆除或開孔,也須注意是否影響開窗採光、緊急逃生路徑。
浴室拆除與重新施作須考慮結構補強與防水重做,避免滲水或樓下鄰損。
✅ 粗估預算參考(依現場條件浮動)
浴廁合併、格局重整 NT$50,000~100,000(不含設備)
馬桶移位+樓地板抬高+管道重拉 NT$60,000~120,000
浴室整體翻新(含防水、磁磚、設備) NT$150,000 起(視坪數與品牌)
若您對浴廁空間有整併或改造需求,建議先丈量現場格局,我們可協助評估結構、排水條件與可行性,再設計出真正符合動線與生活節奏的衛浴空間。
潮濕不僅影響居住舒適度,更會侵蝕材料、縮短使用壽命。若忽略濕氣問題,常見的後果包括壁癌、木地板變形、櫃體發霉、金屬鏽蝕,甚至可能傷及結構與空氣品質。因此,潮濕問題必須在設計階段就納入考量,從源頭預防、從材料應對。
✅ 常見潮濕來源與症狀
地坪回潮(如一樓或老屋)
影響: 地板濕滑、木地板鼓起變形
地下水滲透、牆面吸濕
影響: 壁癌、牆面剝落、塗料起泡
無對外窗的空間(浴室、儲藏室)
影響: 空氣悶濕、有霉味、衣物發霉
冷熱空氣交會造成凝結
影響: 鏡面起霧、牆角滴水、金屬氧化
✅ 潮濕對設計與材料的影響
木作膨脹、變形、發霉
特別是低品質的木心板、夾板或未封邊處,最容易吸濕膨脹、起泡、霉斑。
櫃體底部或牆角發霉長菌
若緊貼地面或靠近陰濕牆面,容易滋生黴菌,影響健康。
油漆與壁紙剝落、產生壁癌
當牆面長期受潮,會造成水氣內滲,出現白華、粉化或氣泡脫落。
電器插座潮濕氧化,造成跳電或安全疑慮
✅ 設計用材與施工對策
1. 地坪處理
採用SPC地板、耐水磁磚等高穩定性地材
地坪回潮時,加設PU防潮層封閉底部濕氣
地板與櫃體交接處需做防潮封邊與踢腳板保護
2. 櫃體設計
使用抗潮板材(如塑合板、PVC夾板、防潮美耐板)
底部加高或使用不鏽鋼腳座,避免直接接觸濕氣
浴室櫃採壁掛設計,減少接地面積、易於清潔與通風
3. 牆面防護
上防水底漆,或使用調濕抗壁癌塗料
嚴重潮濕牆面建議加設矽酸鈣板+防潮背牆處理
有需要可施作負壓防水工法,防止濕氣由牆體內部滲出
4. 通風與除濕設備
安裝抽風機、恆濕排風扇於密閉或濕氣重空間
規劃對流窗、百葉門片、除濕機收納區
使用雙層中空玻璃或Low-E玻璃窗減少結露水氣
歡迎與我們討論您的空間現況,我們將提供適合您家的防潮設計提案與材料建議,讓美感與耐用可以同時擁有。
磁磚鼓起與壁癌往往是舊屋翻新中最常見的深層病灶,背後牽涉的不只是外觀老舊,更關乎結構濕氣、施工方式與長期忽略的防水問題。若僅做表面修補,日後極易復發。
✅ 常見原因包括:
磁磚鋪設不當或水氣上升造成空鼓、爆裂
牆體長期吸濕,導致粉化、起泡、發霉(即所謂「壁癌」)
外牆滲水、浴室防水失效、樓上住戶漏水等造成牆面受潮
✅ 我們的處理方式:
評估現場狀況,提出合理的修繕方式與預算建議
若為舊屋翻新,我們會在設計初期就全面盤點這類基礎問題
徹底鏟除問題區域,回到結構層進行修復
包括磁磚拆除、防水重做、防潮封底、牆面批土整平
重新鋪貼與收邊施工
採用合格黏著劑、伸縮縫設計、防霉材質,提升整體耐用度
搭配通風與除濕設計
如預留除濕孔、改善氣流、使用抗濕建材與系統櫃底部懸空處理
這些問題我們會在工程前期勘查階段就提出完整建議與費用預估,並於施工時同步整合處理,確保未來不再反覆發生。
雖然無法改變陽光的方向,但透過設計手法與材質選擇,依然可以有效提升室內的明亮度與空間感受。以下是我們常用的採光優化策略:
1. 打通隔間,創造光的通道
拆除不必要的隔間牆(或改為半牆、玻璃牆),讓窗外光線能深入室內
採用「回字型動線」,讓自然光可以繞行全室
2. 善用玻璃、格柵、拉門設計導光
使用長虹玻璃、清玻或霧玻作為室內隔間,既保有隱私,又能導光
玻璃拉門、摺疊門、鏤空格柵可讓光線穿透無阻
3. 明亮材質與色彩搭配
天花、牆面使用**淺色系(米白、灰白、溫潤木色)**提高反光
地板與家具材質可選擇帶反光質感,如淺木紋、柔霧磁磚、無光澤石材
4. 增加「間接光源」模擬自然採光節奏
在陰暗區域設計線型燈、反射燈槽、天花柔光源,模擬日光感受
替代自然光不足處,營造全天候舒適明亮的居住氛圍
若地板出現傾斜、隆起、變形、空心鼓音等情況,是否需要整個打掉重鋪,取決於變形程度、下層結構狀況與您預期的整修程度來判斷。並不是每一種狀況都必須「整個打掉」,但若處理不當,會影響地板壽命、家具穩定性,甚至造成日後更高的修繕成本。
以下是專業的分析與建議:
一、先找出問題根源,避免治標不治本
常見成因包括:
結構地坪下陷(例如樓板鋼筋鏽蝕、水泥空包)
水氣回潮導致地板膨脹(多見於一樓、老屋)
木地板受潮變形、收邊鬆脫
鋪設工法不當(未打底整平、黏著劑品質不良)
👉 只有確認原因,才能判斷是否局部修補或需全面重作。
二、處理方式依嚴重程度而定:
1. 樓地板原本就不平
許多老屋原建築就有樓板高低落差,屬於結構本身的誤差。若落差輕微(約1~2公分),可以透過「水泥粉光」或「自流平水泥」來調整。但若落差過大,建議打除原地坪重新整平,以免影響日後鋪設與家具穩定性。
2. 磁磚鼓起、空心或裂開
俗稱「膨拱」,常見於磁磚未預留伸縮縫、水氣上升或施工黏著不良。這種情況必須「局部打除到結構層」,重鋪磁磚並重新整平底層。
3. 木地板變形或拱起
通常是因為底層濕氣過重、沒留伸縮縫或收邊處理不良。若木地板翹起範圍不大,底層沒問題,可拆除部分地板重鋪並處理縫隙。 若下方水泥層已有粉化或潮濕現象,則需「打除重新整平」再重新鋪設。
三、我們的專業流程:
使用雷射水平儀丈量整體落差,確認是否屬於結構性傾斜或基底問題
評估是否需打除原地坪或僅需粉光調整局部落差
根據使用地材(磁磚、超耐磨地板、SPC、木地板)選擇適合的整平方式
完工前再次校正水平,避免日後出現高低差、拱起或鬆動情形
若您的地板已有明顯傾斜、裂縫、隆起或家具無法水平擺放,建議及早處理,避免問題惡化。
舊屋常見的電線、水管、冷媒管、弱電線等管線雜亂交錯,不僅影響美觀,更容易產生安全隱憂與維修困難。透過專業設計與施工,我們可以協助您整併路徑、隱藏管線、提升安全與視覺整潔度。
一、常見雜亂的管線類型
電線、網路線、電視線、電話線(弱電)
插座排線、延長線、冷氣管線(強電)
水管、熱水管、排水管(給排水)
天花上的冷氣銅管、排氣管、消防感應線
二、我們的整理方式與設計手法
1. 重拉線路、集中配管
將原本雜亂的「明管」統一埋入牆內或收進線槽線管內
各區的插座、網路、電視點重新配置,減少拖線與延長線
配置弱電箱或線材分配盒,方便集中管理與日後維修
2. 櫃體收線 × 系統整合
利用電視牆、書櫃、天花或櫥櫃內部做走線設計
插座預留於櫃內,可隱藏電器插座、充電線、機上盒、Wi-Fi路由器
3. 利用天花板隱藏冷氣管線
將冷氣銅管、排水管、感應線包入天花線槽或天花層板內
搭配燈帶或造型燈槽,讓原本的管路變成空間的一部份,甚至成為設計亮點
4. 電器整合與預埋插座
桌面、廚房、玄關、化妝桌等常用區域預埋彈跳插座、隱藏插座
減少裸露插頭與電線纏繞,不用再依賴延長線
三、整理後的優點:
✔ 視覺乾淨清爽
✔ 使用更安全穩定
✔ 維修路線清楚不混亂
✔ 空間更有餘裕、櫃體更好利用
✔ 整體質感瞬間升級
整齊的管線,不只是為了美觀,更是為了未來使用的便利、安全與持久。若您願意,我們可以為您規劃管線整合方案,讓線不再亂飛、插座不用拖線延長,也讓每一個角落都能乾淨俐落、藏得巧妙又用得順手。
室內高度較低時,天花板若設計不當,容易造成視覺壓迫、空間壓縮,甚至影響空氣流通與光線分布。然而透過合理的天花設計與局部造型引導,不但不壓迫,還能提升空間感與質感。
✅ 以下是專業設計師常用的低天花設計策略:
1.局部天花設計(非整面平釘)
僅於必要區域如冷氣、管線集中處做局部天花,保留其餘區域挑高,避免整體壓低天花高度。
2.天花板向上拉提造型
透過圓弧轉折、導角線條、燈槽向上打光等設計手法,讓視覺重心上移,達到「心理挑高」效果。
3.用材輕盈/淺色系為主
白色、淺木色等材質能放大空間感,避免使用大面深色或厚重質感(如石材、深木皮)。
4.整合設備,減少雜亂
冷氣、燈具、管線、消防等整合入天花板中,讓空間簡潔俐落,反而更清爽不壓迫。
5.鏡面或折射材質應用
若條件允許,可局部使用金屬格柵、淺色鏡面、玻璃反射材,增加空間光感與通透感。
✅ 設計師實務建議:
若層高低於 260cm,不建議全室平釘天花板
可透過**「中間挑高+四周造型燈帶」**,營造高度錯覺與光線層次
搭配間接照明、弱化實體天花的壓迫感
與家具、門片高度搭配,建立良好「視覺比例」
空間不在高低,而在設計是否用心。 低樓高並非天花板的絆腳石,而是一場比例與視線的藝術挑戰。透過專業設計,我們能在有限高度中,打造無限舒適與美感。
若屋齡超過 30 年,水電系統「幾乎一定」需要全面更新。這並非為了增加工程費用,而是安全與使用機能的基本保障。老舊電線與水管往往潛藏許多不可見的風險,如不更新,日後的隱患可能更棘手、修繕成本更高。
🔌 為什麼老屋一定要重拉水電?
電線老化、容量不足
30 年前常用的鋁線或過細電線,無法負荷現代電器(如冷暖氣、IH爐、洗碗機),易過熱、跳電甚至走火。
管線布局不符現代需求
插座位置太少、水管走法雜亂,導致使用不便。重拉可重新配置符合生活習慣的用電與用水動線。
水管生鏽、銅綠、水壓異常
舊式鍍鋅管易鏽蝕脆化,造成水質污染、漏水、壁癌。重拉可換成銅管或 PE 管,提升穩定性與耐用性。
弱電與訊號管線老舊阻塞
早期未預留網路、電視、監控線路,或是管道過細導致更新困難。重拉管線可預留未來科技需求的升級空間。
💧 為什麼水管也要重拉?
舊式水管材質(如鐵管、白鐵管、PVC)易鏽蝕、爆裂、滲漏
鐵管內部鏽蝕後會產生黃水、流速變慢、異味重
接頭老化易滲水,造成壁癌、地板潮濕,甚至樓下住戶受損
舊管路配置不符現代生活需求
新增洗碗機、免治馬桶、濾水器、冰溫熱飲水機時,原有管線位置與出水壓力皆需調整
✅ 實務重點建議
重新拉配線時建議搭配分路配置、漏電斷路器與總開關移位,符合最新安規
電線更換為 2.0mm、3.5mm、5.5mm 以上銅線,依照用電設備需求配置
電箱改為迴路分區 + 漏電斷路器 + 容量升級
重拉水管建議預留檢修孔、保溫、防震軟接頭設計,避免未來滲漏或拆牆檢修
水管全室改為不鏽鋼管或 PPR 熱熔管,並預留加壓空間
網路線同步埋設 CAT6 網路線、電視線與對講機、監控線材等弱電佈線
舊屋牆面不平整,電管宜施作暗埋或槽內走線,並施作補強與防水層
水電是空間的「血管與神經」,更新它,不只是裝修的一部分,更是為您的居家安全與舒適生活打下根基。如果您願意提供屋況圖或施工預算,我們可協助您進行初步評估與建議,讓設計從根本打底,安心又美觀。
浴室漏水,是老屋翻新最常見、最棘手的問題之一,但也是最需要從根本解決的工程。它不只是補補裂縫或換磁磚而已,而是需要全套重做防水層與排水系統,才能真正止漏並預防未來問題。
✅ 為什麼浴室會漏水?常見原因如下:
1.原有防水層破損或根本沒做
2.防水做錯位置(只做地面,沒做牆面或女兒牆)
3.樓板有裂縫但未補強
4.排水設計不良、水滲入管邊
5.舊磁磚鼓起、空心未重鋪
6.樓上住戶滲漏(非自家問題)
✅ 處理對策:我們會怎麼做?
1.全面鏟除磁磚、拆除舊防水層
2.施作 PU 或高分子複合式防水層(防水高度做到樑下)
3.地坪找平(整平)並重做排水坡度,確保水不殘留
4.落水頭、管道口加強環狀防水補強(包覆式處理)
5.牆角、轉角、管邊均做彈性防水伸縮帶封邊
6.防水層乾燥後進行48 小時閉水測試,確認無滲漏才鋪磁磚
✅ 可以保證不再漏嗎?
我們會提供保固服務(通常為3~5年不等,依施工項目而定),若因防水層問題導致的滲水,會由原施工團隊免費修復。我們提供保固機制,並會在工程結束前做閉水測試與拍照記錄,讓您有依據、有保障。但若未來結構變動、樓上漏水、地震損壞等非人為可控範圍,就不在原本防水保固內,屬於另外情況處理。
浴室滲水不能只「治標」,必須「治本」;設計師的責任,是幫您找到真正的原因、提出最適合的處理方案、再交由專業工班層層把關施工品質。若您目前已有漏水問題,歡迎安排現場勘查,我們會提供具體診斷與解決方式,從根本解決煩惱。
樑柱多不代表是缺點,透過巧妙設計,它們反而能成為空間的節奏與特色。關鍵在於如何轉化視覺壓迫感、整合機能、甚至創造風格語彙。
✅ 藏樑、修飾的做法:
1.與天花板整合
以局部包覆、層次退縮、弧形圓角的天花設計,將橫樑「融入」空間語彙,減輕突兀感。
2.同步整合燈光系統
在樑下配置間接燈光,透過光線打散陰影,達到弱化樑體壓迫感的效果。
3.搭配系統櫃體或收納牆包覆
垂直柱體可設計為展示櫃、藏書櫃、造型壁龕,讓柱子與機能結合,不再單獨突兀。
4.運用材質或色彩變化修飾比例
用木皮、藝術塗料、清水模等包覆方式,讓樑柱變成空間的視覺焦點或結構語言。
✅ 設計成特色的創意方向:
侘寂風:保留結構本質,略帶肌理的灰泥或礦物塗料,營造原始感。
現代簡約:讓樑體留白或低飽和跳色,形成幾何線條的空間節奏。
日式或北歐風:將樑柱包覆成淺木色量體,與家具語彙統一,淡化結構感。
工業風:刻意裸露樑柱,並搭配管線與鐵件,打造原始粗獷的風格感。
樑柱不該只是「遮掩的麻煩」,而是可以被設計成「空間的語言」。好的設計,從不閃避結構,而是將限制轉為創意的起點。
這是許多屋主在翻新老屋時最關心的問題之一。結構安全不能憑肉眼判斷,必須謹慎評估,尤其是屋齡超過 30 年的建築,建材老化、施工標準不同,都可能埋藏風險。
✅ 一、老屋結構是否安全?該怎麼評估?
1.是否為RC結構(鋼筋混凝土)或磚造結構?
RC屋通常較穩固;若是老式磚造、混合結構(磚牆+RC柱),結構穩定度相對低,需更謹慎處理牆體拆除。若為1980年前建成,有可能未施作抗震補強,建議進行專業檢測。
2.是否曾有結構補強或裝修紀錄?
如果曾有增建、漏水補強、地震補強記錄,應請專業設計師或結構技師現勘確認。
3.觀察是否有常見風險徵兆?
牆面有斜裂縫、樑柱混凝土剝落露出鋼筋、地板大面積下陷或傾斜,都是應提高警覺的訊號。
✅ 二、哪些牆可以拆?哪些絕對不能?
非承重牆(輕隔間) ✅ 可以 如石膏板、輕鋼架、隔間磚牆。仍建議確認管線走向後拆除。
RC承重牆 ❌ 不可拆 是支撐建築結構的主體,拆除會造成嚴重危險。
剪力牆 ❌ 不可拆 主要抵抗地震與側向力,不可任意鑿洞或破壞。
磚造牆體(舊式建築) ⚠ 視情況而定 需由結構技師現場判斷。磚造牆體常同時具隔間與承重功能。
電梯井、管道間、公共牆 ❌ 絕不可動 屬於建築共構或法定空間,不得任意更動。
✅ 三、若需調整格局,該怎麼處理?
縮減牆體寬度(非結構核心區域)
設計通透玻璃、矮牆、滑門、鏤空轉角
結構補強後以鋼樑取代牆面
老屋能不能拆牆,不是單靠設計師說了算,而是要結構與安全並重。我們在每個老屋案中,會先安排現場勘查與評估,必要時由技師協助判讀,提出可行性建議與改善方案。